首页 > 编辑推荐 > 城市视点 > 正文
视点 | 让大运河千年文脉流淌不息
2021-12-10 10:03:01   浏览次数:369

8月9日,一条消息登上《人民日报》头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其中指出,着力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一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作为大运河最南端的杭州,名胜古迹繁多,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建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将其打造成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让千年文脉流淌不息?这个时代叩问,等着我们作答。


图片

▲ 钟黎明/摄


1

 以文化为标签的国家公园


很多人都知道,国家公园制度起源于美国,1872年建立的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此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掀起了一股建立国家公园的浪潮。


通常我们以为,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自然奇观和生态环境,但实际上,美国建立国家公园的行动一开始就包含着强烈的“文化动机”。作为新大陆,独立后的美国在欧洲人眼里,依然是一片荒蛮之地。宏伟城堡、大教堂和精美艺术一直是欧洲文化的骄傲,美国的文化精英们迫切寻求建立自己的文化符号,和旧欧洲区别开来,并以此凝聚新大陆人民形成“国家共识”。而此时,画家托马斯·莫兰绘制的油画《黄石大峡谷》走入了他们的视线。美国国会当即付给莫兰1万美元买下画作,并将之悬挂于国会大厦。不久后,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签署了专门法案,宣告了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的诞生。这一事件,对美国人民具有深刻的精神和文化意义。


那么,什么是国家文化公园?它和国家公园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国家文化公园是从国家公园概念衍生而来,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和探索,其与国家公园在目标上有所不同侧重,但在对国家精神的构建上,具有一定目标相似性。


▲ 运河 杨侠/摄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其对象主要是保护国家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环境与生态空间。2017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文化属性被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长城、大运河、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国家督导、顶层设计的国家文化公园,能够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是弘扬国家精神,形成统一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2

 活化利用的历史使命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大运河(杭州段)时指出,希望杭州用好运河这张“金名片”,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习总书记和党中央一直关注着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将大运河与黄河、长城、长征一同列为首批国家文化公园,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文化保护与整合新思路。


涉及8个省市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将是一座怎样的公园?2019年出台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要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构建一条主轴带动整体发展、五大片区重塑大运河实体、六大高地凸显文化引领、多点联动形成发展合力的空间格局框架。其中,《规划纲要》突出强调,要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以此统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由此可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在于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 运河水上运动 卢宝泉/摄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提出了具体要求:重点建设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四类主体功能区;聚焦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个方面,集中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按照规划,到2023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基本完成;到2025年,大运河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基本实现全覆盖。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2500年,从春秋到现在;2700公里,从北京到杭州。大运河就是一座没有围栏的国家级公园,这里处处是景,也处处是家;处处是历史,也处处是生活。中国文联副主席、原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寄予希望:“大运河文化公园应该有这样一种作用:让我们的孩子浸润在文化滋养中,爱家乡,同时胸怀家乡;爱自然,同时想到对自然的责任;爱中国,同时想到对全人类有一种担当。”



3

 遗产城市的未来生活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不仅是“世之瑰宝”,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脉”。


2006年,《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发布后,杭州一直努力以符合当代审美的现代城市理念,对大运河(杭州段)沿线约10万平方米工业遗存进行科学评估和严格保护;建成开放了“一馆、两带、两场、三园、六埠、十五桥”系列景观;挖掘保护修缮利用了约34万平方米历史建筑,包含三大历史街区、四大文化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形成了魅力独特的运河风情文化休闲体验长廊;打造全长45公里的特色水上黄金旅游线路;搬迁企业500余家,运河沿岸200多万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根本改善和大幅提升。二十年来,融合了城市有机更新的运河综保工程,为杭州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 大运河庙会 花为梅/摄


今年6月3日发布的《 杭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努力把杭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古今交融、中国风范、杭州体验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经典园、中国大运河文化核心展示窗,把大运河(杭州段)打造成中国大运河最美段。杭州将依托大运河骨干河道,立足大运河文化资源,着力构建“一轴两翼串四区,十园多点联多线”的杭州市大运河文化公园空间格局。届时,乘坐一条运河漕舫船,就能游览塘栖江南运河名镇、拱宸桥运河文化群落、余杭塘水乡粮仓、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等十个核心展示园。


去年年底,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小河公园、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一期等标志性项目集中开工,标志着杭州拉开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大幕。这是杭州对大运河的一次创新实践,将会重构一座遗产城市的未来生活。


▲ 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效果图


在大城北,一条全长约23公里的世界级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将串联起“门户水街商业区”“活力艺术核心区”“工业乐活休闲区”三大区块与“生活休闲水岸”“艺文运动水岸”两大水岸形成互动。这里将成为人气集聚的商业中心,也将成为市民喜爱的生活乐园。奇趣梦幻的灯光舞台表演、功能丰富的青少年户外活动空间、绿树掩映的跑步道和骑行道……让运河畔呈现出一派绿色生态、活力开放的现代生活。


高炉,变成艺术文化中心;筒仓,变成特色酒店;焦炉,变成特色餐厅;气柜,变成亚洲最深的室内潜水馆……占地55万平方米的杭钢旧址公园即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工程之一。杭钢,曾是一代人心中杭州工业的象征,如今,它以新的姿态涅槃归来、重现魅力。大运河东海音乐节、国际赛艇赛、工业马拉松等时尚先锋文化休闲活动将在此登陆。


▲ 大运河庙会 卢宝泉/摄


由鸟巢主创之一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将是一座冉冉升起的新文化地标。2019年设计方案一经敲定,就被万众期待,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漂浮的博物院”。一道中国书法的优雅笔触,横画在运河上空。玻璃的外立面在下方运河的照应下,波光粼粼,运河似乎悬浮了起来。而中间的柱状体建筑,又像一座充满未来感的大山。“依山面水”的中国古典美学设计灵感,让内行人看过后大呼“相当震撼”。它的底下是城市广场,最顶上是空中花园。抬高13.15米的建筑设计,不光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将地面还给市民,在有效利用城市空间的同时,带来丰富多姿的生活体验。


大运河,是杭州城市发展的下一个主战场。既有古文化符号,又有新文化产业,面向未来,才能走向未来。跃动于生活中,感知在生命中的民族精神和不朽灵魂,将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呈现出永恒的魅力。



作者:韩一丹

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1年第21期

投稿信箱:hangzhouzazhi@163.com

排版编辑:毛婷

《杭州》杂志社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技术支持    浙ICP备09038607号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E座9F    办公室电话:0571-85175159    E-mail:hangzhoutpw@163.com
Copyright © 2017 Powered by www.pich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杭州杂志”

扫码关注“杭州图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