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语言环境指一个城市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进行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语言环境建设是城市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个方面。“人的因素”主要指城市不同人群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 ;“物的因素”主要是指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外语的应用范围和规范程度。打造良好的城市国际语言环境,提升市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国际交流、建设国际化都市的必要前提。
01
北京迎接冬奥会提升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的经验
为进一步优化首都国际语言环境,更好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市外办牵头编制了北京市“迎冬奥 促提升”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专项行动方案。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推动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全面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与各项工作一体推进实施。在冬奥会举办时,实现全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准确规范,窗口服务行业外语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城市多语言服务平台全面覆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专项行动方案围绕赛区内外、线上线下、立法执法、监测评估等方面提出工作举措,推动国际语言环境全方位全流程提升,共确定五个专项行动,13项具体任务。主要有以下措施:
冬奥赛区外语环境提升行动方面,加强赛时国际语言服务保障,实现赛区内外外语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无缝衔接;强化京冀国际语言服务联动,推动资源整合,带动张家口赛区及周边地区外语服务环境有效提升。
外语标识规范化提升行动方面,分层分类规范外语标识,重点规范六类公共场所外语标识设置使用情况,确保全覆盖、高质量、零差错;健全外语标识译写规范体系,完成《公共场所中文标识英文译写规范》的全部 10项标准;加强外语标识常态化管理。搭建外语标识“随手拍”平台,建立监测评估系统,实施动态跟踪、定期排名、督促整改。
▲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展示中心
城市外语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方面, 为110、119、120、122、999和12345等公共热线提供8语种高质量远程翻译服务,增强公共服务热线外语服务能力;及时译写新出台政策文件,将市政府国际版门户网站打造为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强化政策信息对外服务能力;制定能力提升计划,提升政务服务单位外语服务水平。
国际语言环境法治化提升行动方面,加快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专项立法,制定实施《北京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促进条例》;加强外语标识法治化管理。严格执行《北京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管理规定》,设置并定期更新《北京市应当设置外语标识公共场所目录和信息种类》。
引导社会参与行动方面,统筹媒体资源,举办“外语标识全民纠错月”活动,扩大社会参与覆盖面;推动组建市级翻译行业协会,促进和规范翻译服务行业;鼓励市场主体履行社会责任,加大外语服务供给。
02
广州迎接亚运会提升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的经验
为迎接2010亚运会,广州市专门发布了《优化涉外服务环境提高国际化程度工作方案》,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目标,以承办亚运会为契机,以政府机关、涉外服务行业、新闻媒体、公共场所标识等为重点,通过多种举措优化涉外服务环境,提升广州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政府牵头制定信息英文翻译规范。规范全市路牌等标识。确定政府单位名称(包括职能、内设机构、涉外办事项目、办事依据)、景点、医院、商场等英语译文,并通过上网、上墙、上触摸屏、印制宣传资料等方式予以宣传;再比如统一对于“路”“桥”等通用地名、“一二三四”等路名序号,还有“东、南、西、北”这类路段方向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