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辑推荐 > 视觉周刊 > 正文
传承——男工绣

    “男工绣”也称杭绣,始于吴越,盛于南宋。宋高宗南渡杭州,画师绣工云集,繁华甲于一时。宫廷设立“文绣院”专施皇室内苑各种服饰及高档绣品,当时的宫廷绣讲究慢工细活,有的绣工终身只绣一件作品。有明代万历年间张应文著《清秘藏》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说明南宋时的宫廷刺绣已臻精工细致,达到了极高的技艺和水平。

    同时宋时的杭州,又是全国刺绣用丝的主要产地,全国之冠的产丝量,宫廷官员的需要,民间百姓的需求,宗教祭祀的应用等等,也促进了民间杭绣盛行一时,久盛不衰。

    杭绣用线在工笔基础之上,强调柔中带刚,故行内行成了只收男工,不收女工;只传媳妇,不传女儿的规矩。当时杭州的后市街、天水桥、三元坊、弼教坊一带有刺绣作坊20余处,从事官服图谱、花轿帐幔、供桌圆屏、佛堂挂幡,神服戏装及至嫁妆衣饰等绣制,刺绣艺人多达千人,均以男工为主。

    杭绣在绣法上更有其独特的工艺特色,是彩线绣和盘金绣相结合,其线绣有30多种针法,盘金有20多种绣法,尤以民间少有的“满地绣”为极致。用色鲜艳,艳而不俗,五颜六色的彩线像工笔画一样,一点一点地绣在软缎上,再用盘金绣针法用金线勾边,最后形成光彩夺目的效果,与苏绣的素雅、写意截然不同。

    随着历史的变迁,极具神秘色彩的男工绣悄然隐身,像画一样的丝流传了下来,而男工绣却已难觅身影。

    1956年,市政府召集仅存的7位杭绣老艺人:王桂尧、王长发、张金发、楼宝土、杨荣生、俞天相、杨柏林成立了“杭州美艺锦绣合作社”(即杭州剧装戏具厂前身)。主要从事戏装戏具的绣制,让男工绣技艺才得以暂且延续。1985年,杭绣老艺人张金发收了最后一名弟子赵亦军,此时的杭绣已如深谷幽兰,鲜为人知。

    赵亦军14岁成为杭州工艺美术学校首届刺绣专业学生,初学苏绣,当时张金发也被杭州工艺美术学校请去专授彩线绣,这是师徒二人的初识。1964年赵亦军毕业后,分配到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专事刺绣,文革期间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刺绣事业,直到1981年回到本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杭州市面上的绣品风格与苏绣相当接近,真正的杭绣难觅踪影,此时的赵亦军已不满足刺绣一般的鱼虫花鸟,他想起几十年前老师教过的彩线绣和盘金绣,那种金碧辉煌的大气一直在他心中挥之不去,而此时会杭绣的老人已十分稀缺,他想到了老师张金发,当时老师已年过古稀,再不去学习,杭绣就真的要绝迹了。

    以杭绣为缘,赵亦军成了张金发的独传弟子,也成为“男工绣”的唯一传承人。此后的一年中,师徒俩共同绣制了杭绣《释迦牟尼》,又共同编写《杭州金银绣技法集》。

    翻开师傅留下的唯一作品“拷眼龙”(拷眼:最讲究的绣龙技法,整条龙只有一个断头)赵亦军不禁感慨师傅那一手绝活,并叹息留传下来的作品太少,区区几幅也是师傅教他时合绣的作品,1991年6月13日,“神针”张金发去世,享年77岁。

    上世纪90年代至2010年,此时的赵亦军对各种刺绣技巧已融汇贯通、得心应手,从1994年起针,到2010年完工的《观经图》制作时间长达16年,五百多个人物表情、衣饰手印各不相同,面部五官最细致部位的用丝是普通发丝的四分之一,整幅作品所用针法约50多种,可谓集杭绣技法之大全。

    在众多作品中,佛像是赵亦军最喜欢绣的一个主题,赵亦军老师介绍道:“现在不锈龙袍的了,如今的戏服制作也用绒线绣,机绣等其他更低的工艺代替,于是我就在想,怎样用一个适当载体来表现杭绣,后来就想到了佛像,因为男工绣笔画清晰和金碧辉煌的特点与佛像的神圣庄严较为贴切。”

    由他创作的四幅杭绣《阿弥陀立佛》地屏,其中三幅分别被日本国家美术有限会社、青海塔尔寺、杭州外海集团有限公收藏。

    虽然杭绣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今这门手艺却一直没人来继承,赵亦军老人一脸落寞地叹道:“杭绣是个细致活,很小一幅作品,起码也要花上两三年,我每天至少绣8个小时,几乎无任何社交活动,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坐不住,虽然有拜师学艺者,但不是年纪大了,就是没耐心,所以一直没有找到合适传承的人。”

    赵亦军表示杭绣的高要求除了耐心,更要有绘画、色彩、造型等基础。他13岁开始学艺,当时全班30多人,最后只剩下3人在从事刺绣,其中也只有他一人继承了“男工绣”。

    2013年12月,杭州灵隐寺法堂举办了“赵亦军刺绣艺术展”,他的经典佛像之作吸引了无数参观者,被媒体誉为“一场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相浸润的精神大餐”。

    同时“男工绣”也作为一门刺绣艺术课进入了院校,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相继开设了杭绣课程;各类杭绣技艺讲座也走进社区,这一门独特的刺绣艺术也吸引起了众多人们的关注。

    身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杭绣传承人,已有70高龄的赵亦军老师,在大众面前看似热闹光鲜,其实绣得寂寞。

    正如师傅张金发当年的落寞一样,从师傅手中接过杭绣衣钵,形单影只地绣到如今,没有同行可以讨论,没有理论可以依据,仅凭着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独行与世。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抓紧有限的时间,多绣点作品,多给世界和后人留下些杭绣,多向世人展示些杭绣魅力,为“男工绣”正名。

 

本篇图文为杭州图片网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杭州》杂志社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技术支持    浙ICP备09038607号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E座9F    办公室电话:0571-85175159    E-mail:hangzhoutpw@163.com
Copyright © 2017 Powered by www.pich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杭州杂志”

扫码关注“杭州图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