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辑推荐 > 视觉周刊 > 正文
急诊室的故事

早上7点多,妈妈们牵着背着书包的孩子走向学校,早点摊上冒着暖暖的白气。清晨里的杭城好像刚睡醒的人,虽然还带着一点没有完全清除掉的睡意,但已经是生机勃勃。
但是,这种氛围在急诊室里一点也感觉不到。8点刚过,记者走进了市一医院急诊室的抢救室。
这间诊室里有11张病床,其中只有3张空着。床上的病人,床边的病人家属,来来去去的护士和医生,让这个房间里充满忙碌,外面的早晨、晚上好像都无法影响到这个房间里匆匆的节奏。这里,只有在没在抢救中,是否在和死神斗争,而不会存在白天与黑夜。


     裘力锋医生今年30多岁,在急诊工作已有10多年了。这里的节奏,就是每天三班倒:第一班,是早上8:00到16:00;第二班,是16:00到24:00,

叫前班;第三班,是24:00到早8:00。每周,一个急诊医生至少要上2个白班和3个夜班。这一天,他上的是白班。


                                         “有人说,在我们急诊做一年,抵得上其他科室做4年,所以,我们急诊的医生流失一直都挺多。”


    抢救室是120把病人第一时间送来的地方,也是临时过渡的地方。在病人情况稳定后,都要求在第一时间转到相应的病房去。不过,因为病床调度的问

题,也有病人会在抢救室多待两天。这一天,抢救室里有3张空床,算是人比较少的情况。此外,抢救室还连着一间小小的门诊室,接待来看门诊的病人

们。


       在上班开始的第一时间,裘医生就已经进入了工作的节奏。首先是查床,在了解目前各床病人的情况、应对家属的询问后,要在急诊内科坐门诊,

并且随时处理120送来的病人。


市一医院的急诊内外妇儿都有,每个地方都很忙。去年一年,这里的急诊量约有75000人次。


   “我老伴突然就晕倒在卫生间里了!”早上9点半多,呼啸而来的120送来了一位病人,这是一位80多岁的阿姨,她白发苍苍的老伴焦虑地跟在

担架旁。这位阿姨的血压很高,仪器显示,低压有114,高压达到了206。“给病人挂盐水!”这个病人需要别的科室协助处理,裘医生一边吩咐

护士们先做处理,一边马上拨通内线,联系了楼上的神经内科。


     “她早上在床上小便失禁,说要去一下卫生间,结果就昏倒在里面了……”阿姨的老伴高高瘦瘦,看得出来,平时是个有点学者风范的老先生,

可当病魔降临的时候,任何风度、学识都无法挽救亲人时,他和所有人一样陷入了恐慌。


        “换个护士,换个年纪大点的护士……”看到年轻的护士正准备为老伴做静脉注射,老人忍不住吩咐道。年轻地护士叫来了一位年纪稍长的护士,

她好像习惯了这种态度。 


      神经内科的李医生拿着值班手机匆匆来到了内科,熟门熟路地找到器械、药物,开始帮助处理情况。  “阿姨,您现在是什么感觉, 可以和我说一下

”躺在病床上的阿姨艰难地说了几句之后,突然开始抽搐。


      “这是怎么回事,没到医院的时候人还好好的,怎么送到这里就突然这样了!你们医院是怎么回事!” 阿姨的老伴瞬间急红了眼睛。可是,在医院,

治疗也要个过程啊……”旁边有人轻轻地小声说了一句。


      经过抢救,阿姨的情况稳定下来了。因为病发的时候出现过失禁,要为她换上干净的衣物,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抢救室都弥漫着不太好闻的气味。

在护士们的陪同下,老人为妻子办好了手续,接下来,她还要接受为期大约两周的治疗。不管怎么说,一条生命得到了挽救。 


     在急诊室里,就是要关注每个病人的病情发展,和家属就住院、转院还是出院的问题做沟通,在此期间,裘医生还得见缝插针地去门诊,给挂了急诊

科的病人们看诊,忙得基本没有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临近中午,又有一位病人被120送来了。


这次的,是一位罹患肺癌的老人,她在家中病发,被送到抢救室时,已经出现了瞳孔散大。但抢救非但没有被放弃,反而有更多其他科室的医生

加入了,抢救。床帘被拉上了,抢救室里这个小小的角落,成为了一个战场。医生们不停地为老人做着心脏复苏,我们自觉地走到人群之外,以免妨碍

 到抢救。


                            老人的儿子儿媳情绪看上去还算稳定,但当小半个小时的抢救,最终没能拉回老人时,他们还是没能忍下泪水。



     在这急诊室里,看到病人们的病情,会让人感到同情;听他们每个人说自己的情况,会让人感到琐碎。看到病人被抢救回来,更多的是松一口气;但

真实地见到一个生命在自己眼前消失,这种感觉用文字难以描述。


    可这种事情,却常常在这间房间里发生。“有时候,一天就有3、4个送来抢救的病人,都有可能救不回来。”市一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弋摘下口罩,

眼神疲惫。


                                         急诊室的医生,每天要做足8个小时班,吃饭都得轮流排班去。中午12点30分,门诊里依然有病人陆续前来。


两位护士正在紧张的准备抢救器械,准备投入到下一场抢救中去。


     每天,急诊室里都有着10多名医生和护士,每时每刻都上着发条,准备迎战。他们的神经高度紧绷,压力空前。相信许多人都无法适应这样的工作

环境。

     急诊医生每天都与死神做斗争。“做急症医生需要一颗大心脏,能承受各种各样的打击。”裘力锋医生说,“每年,我们这有不少医生都会得心理疾病,

很多都是因为受不了这样的场面而留下了心理阴影。”


    “许多人认为,生病来了医院就肯定能好,如果病情耽误了,那就是医院和医生的责任。”正是这一想法的根深蒂固,让如今许多患者对医生充满了意见。

医患矛盾日益突出,裘医生虽然反对在医院设立诸如此类的安保人员,但也是无奈。


     “许多人得了小毛小病有时也会来急诊,他们不愿去社区医院,觉得软硬件比不上大医院,我们又不能拒绝患者。”王弋医生有些无奈,“社区医院

不愿去,大医院人多看不过来,这也是老闹矛盾的一个因素吧。”


      “在我们这,急诊和儿科是最容易发生医患冲突的地方,我们急诊医生每天都能听到患者家属对我们的宣泄,这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


  一位医生正在为急诊患者输入降压药水。


一些提示被醒目地标在工作板上。


《杭州》杂志社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技术支持    浙ICP备09038607号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E座9F    办公室电话:0571-85175159    E-mail:hangzhoutpw@163.com
Copyright © 2017 Powered by www.pich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杭州杂志”

扫码关注“杭州图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