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辑推荐 > 人物访谈 > 正文
王芯克:“芯”潮


【个人介绍】


芯克


    《青年时报》副总编、视觉总监,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摄影艺术学会主席。其作品《高铁基石》专题获全国摄影艺术展银质收藏奖、首届中国工业摄影大展金奖,全国新闻摄影年赛金奖, 中国新闻奖。《乌镇》系列专题获全国艺术摄影大赛大奖。《钱江潮》专题获路透社年度最佳照片、国际影展大奖。《城市道口》获全国专题纪实摄影大赛十佳。


    王晓斌:芯克老师,您好!一直想跟您讨教摄影,系统了解您的摄影理念,今天终于如愿了!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杭州G20峰会上引用北宋潘阆的“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词句,一时间各媒体纷纷向您这位“守潮人”约稿,形成热“潮”盛况,《中国日报》整版刊登您表现潮水的佳作。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拍潮经历和其中的有趣故事?

    王芯克:您好,谢谢!我是1995年关注潮水至今20多年了,当时的念头就是想把这个危险的怪潮“凝固”在胶片上,给观潮者一个警示。初拍潮水不懂“潮路”,结果被大潮卷翻,一只4000多元的镜头报废。洗了这次“咸水澡”之后我开始下决心追潮。每年这个时候都会骑车到江边,后来几年潮水很小。直到2000年9月16日,我拍到了一张上头版的通栏大片,以“人潮40万,追逐钱江潮”为题发表后,引起新闻摄影界对新闻摄影的大讨论,浙江日报记者潘海松在《新闻实践》发文感言“这一瞬,等了五年”。浙江日报高级编辑林永年在他出版的《新闻报道形式大全》中这样评价:“王芯克在2000年拍下的那幅反映天下奇观钱江潮的新闻照片《钱江潮》堪称决定性瞬间的上佳之作。”此片获得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尤其是获国际大奖后,出现了拍潮热。中央电视台和法国电视二台专程上门拍摄专题。

↑  2016年9月18日海宁盐官观潮节

   王晓斌:您“守潮”“追潮”“弄潮”20多年,凭的是独家视角和一种执着的坚守精神。我们在欣赏您的作品和相关文章时强烈地感到,在纪实摄影方面您就是一个“孤独的散步者”和思想者。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如果说拍潮表现的是自然潮的话,那么,您跟踪聚焦高铁及其建设者,告诉世界中国速度和建设故事。则是表现另一潮流,即当今世界都在追赶的“速度潮”“效率潮”了。

    王芯克:我曾在发表的高铁组照前写了一段导语:“今天,浙江境内又一条高铁开通,杭州至温州只需2小时10分。每次乘高铁行驶在曾经拍摄过的路段,都会感慨无比。在我的眼前,会闪现出一个个建设者的身影。这些建设者,也许会舍不得坐一趟高铁,但是,高铁的每一块基石都曾留下了他们的汗水和岁月的年轮。他们是我国高铁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  2010年8月20日清晨,来自陕西平利的王兴才一夜未睡,正在浇筑沪杭高铁最后一个墩身

    浙江是高铁建设大省,我从沪杭(杭州至上海)高铁建设开始拍摄,到在建的杭黄(杭州至黄山)高铁,前后6条历时7年。高铁作为世界领先工业,建设者一直是我镜头中的主角。用影像对他们做一个记忆保存,以此,来表达对高铁建设者的深深敬意!”

    生活处处有素材,生活处处触灵感。摄影人观察思考生活中的感悟和感动,通过稍纵即逝的瞬间,用独家视角讲述独家观点。把情感由衷地融入到拍摄对象中去。我拍摄过金温铁路、三峡大坝、秦山核电站、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和一线劳动者打过多年的交道。但之前的图片在拍摄和呈现上,遵循的是传统的“三部曲”模式:即拍开工、拍合龙、拍竣工。和劳动者零距离,是真实还原的前提。拍摄高铁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打破以往的模式,在主题思想的呈现上作一个转型的实践。首先是全身心投入,强调深度而非一般表现,不管严寒酷暑,也不论黎明深夜或刮风下雨,只要建设在进行,只要劳动者在活动,我手中的相机就不会停止!


↑  2013年1月1日,杭长(杭州长沙)高铁,工人们正在会稽山脉浇筑经卫星定位后的墩身

    王晓斌:由自然之“潮”到速度之“潮”,再到信息之“潮”,可以说每波潮您都有影像记录定格。您可真是个弄潮儿!2015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您的照片同样炙手可热。能聊聊吗? 
    王芯克:当时南方周末以《这个星球上互联网最发达的水乡 摄影师眼中的乌镇30年变迁》为题,选刊了我30年来所拍摄的乌镇,这些图片记录了乌镇30年变迁。“从老茶馆的口口相传到百兆宽带上桌面,从村民挑担赶集到互联网大佬云集。这就是当今的中国,王芯克老师用相片雕刻着时光。”
    我认为一组深度的专题仅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还不够,它必须有特定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乌镇是一个有着特殊韵味的江南古镇,很值得长期关注。在全民摄影的今天,摄影人应该沉下去,多思考,去发现他人不易察觉的独家素材。

↑  1993年乌镇西栅,喝茶人爆满时茶桌经常摆到屋外

↑  2014年,Wi-Fi覆盖下的乌镇,人们利用互联网连通世界。在桐乡市区和乌镇镇区,到2015年底免费开放无线局域网接入点总数达到5600余个

    王晓斌:您的新闻职业使您十分关注生活和深入思考。您的选题很独特、很接地气,您的一系列精彩作品体现着您身上的这种执着和坚守。一个在常人眼里司空见惯的“道口”,经您30年驻目聚焦,居然也演绎出这么多精彩故事!

    王芯克:我关注杭城道口30年,用影像记录城市道口的变化,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从电力机车到动车高铁,一个小小道口的变迁,折射出一部中国铁路发展史。当年,杭城的望江门道口平均每7分钟通过一趟列车,上下班高峰时有上万人要经过这里,而铁路却不断地在提速,人车争道,险象环生。我跟踪拍摄直到立交建成通车,拍摄胶卷不下百卷。《道口》专题曾获得全国专题纪实摄影十佳。在一次颁奖会上,人们说起王芯克的名字都还不知道是哪一个,可提起“道口”大家就明白了,“哦,就是他”。“道口”一度成了我的别名。

↑  1996年杭州望江门,拥堵最严重的时候,多趟火车会被滞留在道口

    王晓斌:真有意思。今天很高兴!听您聊摄影十分受益,希望有更多的机会相谈!

    王芯克:我也同样高兴!改天我们再聊。


    本篇图文为杭州图片网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杭州》杂志社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技术支持    浙ICP备09038607号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E座9F    办公室电话:0571-85175159    E-mail:hangzhoutpw@163.com
Copyright © 2017 Powered by www.pich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杭州杂志”

扫码关注“杭州图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