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杭州》杂志 > 刊社动态 > 正文
西子“我们论坛” 聚焦城市印迹的价值重构
2016-05-04 10:05:37   浏览次数:2675

   

论坛现场

    杭城有哪些值得梳理的特殊印迹?如何用特殊的方式来呈现逝去的城市记忆?如何进行后峰会时代城市记忆利用体系的深度解构?如何推进城市印迹与城市文化发展体系的交汇融合?

    427日,杭州市委党刊《杭州》杂志社推出第53期西子“我们论坛”,聚焦城市印迹的价值重构。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一禾认为,杭州的特点是城市与自然风景紧密结合、水乳交融,新老杭州交织发展带来新老杭州人更融合、怀旧情绪更饱满、创新创意潜力和文化产业的商机更大的好处。杭州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文化旅游观光业的发展经验,利用杭州的城市特点来编故事、讲段子、演往事、回眸历史,从而产生需求和供给,留住“老杭州”精华和精髓。

    长三角(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郭泰鸿认为,城市印迹,是记忆、历史,也是文化。印迹的载体大多是物质,但其记载的是历史,传承的是文化,昌兴的是精神。杭州应该保留的几大印迹包括:建城的印迹、皇城的印迹、元明清和民国的印迹、大运河的印迹、解放后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城建等印迹、市井生活的印迹、历史名人的印迹。这些印迹不是尚存的建筑物,它是文明传承的碎片,只需一块碑、几行字,让人有思维的拓展、文化的联想。杭州的城市印迹不能搞建新如“旧”,搞文物再造,那就成了东施效颦。

    杭州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汤海孺建议推进规划与文化部门的跨界合作,借助杭州市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将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化(可记录、可追溯、可分析)、在线化(实时、可查询、可交互)、智慧化(针对用户的需要提供个性化定制的解决方案)。并将保护的内容要求纳入控规和规划条件加以控制。同时要做好城市记忆的呈现工作,结合重大项目,重构印迹价值,展现文化韵味。杭州到亚运会前将建有240多个地铁站点,将增添大量地下公共空间。要学习罗马结合地铁站厅展示历史文化遗址的经验,做好文化+地铁的文章。要结合特色小镇建设、环境整治工程、地下过街通道建设等,开展城市记忆工程,打捞历史碎片,串珠成链,呈现文化精彩。要结合城市转型,对工业遗产、校园遗产、乡土遗产进行新功能置入,让其焕发新生。为保障城市记忆的资金投入,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制定自己的艺术百分比法案(即规定公共艺术投入占总项目投入的百分比)。

    论坛上,杭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市文联原主席孙银标,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历史建筑研究学者仲向平,杭州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唐龙尧,杭州市档案局副局长朱荣兴,拱墅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局长王益坚,下城区武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钟一民,上城区小营街道组织、宣传委员倪艳艳,微信公众号《手绘杭州》号主施颖等就论坛主题表达了不同观点。

《杭州》杂志社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技术支持    浙ICP备09038607号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E座9F    办公室电话:0571-85175159    E-mail:hangzhoutpw@163.com
Copyright © 2017 Powered by www.pich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杭州杂志”

扫码关注“杭州图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