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食品屡屡被曝出的问题,我们能吃的食品清单一次又一次地做着“减号”。我们不禁更加地困惑,经济日益发展、科技不断创新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到底“我们的食品怎么了”,到底是“谁动了我们的食品安全”,“我们食品安全的未来能否更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食品安全,检视着企业与行业的良心和责任;食品安全,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诚信和善良。
拥有生态、安全的食品生产流通环境
“食品安全是个综合概念,既是社会概念,也是政治和法律概念。食品安全问题本质是信息的不对称。”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章志量从理论上分析了食品安全的概念,并对比与国际的标准和体系,谈了自己的建议。
“过去我们讲的‘民以食为天’,其实演变到今天,‘天’的含义已变成安全问题。”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斌指出,生态、安全的食品生产流通环境离不开法规政策的执行,也要以“国民待遇制度”来缩小国内与香港的标准的差距。此外,徐斌教授还分享了一个“兰州经验”,在兰州,整个饮食行业吃饭剩下的餐饮汤水,碗筷等不由餐馆处理,而是由兰州市统一处理,并集中送回,看不见脏兮兮的泔水桶,餐饮店也没有洗碗的下水道,可以说也是掐断了地沟油的源头。
树立诚信、良心的食品行业道德自律
“食品生产者要用‘五心’生产出‘三心’食品,实际上还不够,可能要‘八心’”,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教授赵广英一语道出食品安全的“用心”二字的重要性。生产者是把握市场大方向的主流人物,应该用良心、诚心、责任心、决心、恒心、小心、细心和担心来从事生产,从而可以促成“生产者放心,消费者安心,监督管理者放心”的市场氛围的形成。同样,杭州佑康食品(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青平认为,品牌企业要走得更远,做“长跑冠军”,就必须先做强,再做大,而质量保障是关键。“企业也是消费者,做食品企业的要为了家人而生产健康安全的食品,要让工厂像家里的“厨房”,“端出”安全的食品来。”
构建有效、长效的食品行业监督机制
“要求全市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使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面对存在不少生产主体诚信缺失的农产品质量意识淡薄问题,杭州市农业局的副局长赵敏这么讲道,近年来,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杭州模式”不断创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
结合杭州食品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杭州市卫生局副巡视员、杭州市预防医学会会长王明法对监督机制也谈了自己体会:“一是理顺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职能;二是推进立法,完善标准;三是抓住重点,综合治理;四是强化部门协作,共聚监管合力。”
反映直观、代表的食品安全的群众声音
“在超市购物会有这样的购物经历,冷冻的食品看似没有问题,回家解冻后却发现食品早已腐烂变质,面对超市出售这类腐烂变质问题,应如何监管?”来自“湖滨晴雨”的民情观察员夏一中在论坛的“市民代表提问环节”抛出了自己的问题,也抛出了老百姓对于食品食品安全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