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辑推荐 > 城市视点 > 正文
百年华诞•西湖梦圆④ | 红军坟,孤魂碑!血染青山的他们,用生命书写“可爱的中国”
2021-08-17 09:19:28   浏览次数:604

图片


淳安县中洲镇茶山村,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小摊前挑选着要带给家人的伴手礼,活力四射的大妈在广场上跳着节奏鲜明的舞蹈,充满好奇的孩子们则在老师的带领下,唱着歌儿向着目的地走去。而在他们的前方,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内,方志敏的雕像望着前方,似乎正在欣赏着这一幕充满幸福与朝气的村景,也在欣赏着他曾梦想着的,可爱的中国。



01

一座孤魂碑 赓续红色根脉


来到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令我没想到的是,带给我第一眼震撼的,不是高耸入云的纪念碑,而是山坡下青松遮蔽的孤魂碑。


眼前的这座圆形坟墓就是当地老百姓口中的“红兵坟”,坟前刻着历尽沧桑的“孤魂碑”三个字。


那是1934年末,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浙、皖边界时,在皖南留下了熊刚的侦察连,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皖南独立团,进行了三年的游击战争。在此期间,政委刘毓标在当地又组建了下浙皖特委独立营。1937年2月,下浙皖特委独立营一个连队100多人,从休宁白际向开化转移,途经汰厦关隘时,受到事先埋伏于此的浙江保安团一个纵队的围攻。红军虽然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 但是70余人壮烈牺牲,因敌众我寡 , 剩余的20余人,便怀着悲痛的心情转移了。当时国民党贴出了告示:谁都不准给这些红军收敛入葬,否则将以通匪罪论处。


这场战斗结束的第二天凌晨,一位红军战士从死人堆里面苏醒过来,沿着山坳爬到溪边找水喝,恰巧碰到了前来挑水的一位村民。这位村民冒着通匪的风险,把他背回了家。村民因为无儿无女便认了这位红军做儿子,对外说是外地亲戚家寄养过来的小孩,从未泄露他是一位红军的身份。


直到1938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这位受伤的红军战士带领几位自己要好的村民,偷偷来到当年战斗的山坡。山坡上,漫山遍野都是红军的尸骨,这位红军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伤痛,顾不得会暴露身份,大声地哭喊:“战友们,我来给你们收尸了。”这位红军战士一步一叩首,趁着夜色偷偷地把战友的遗骨埋葬在这个山坡上,并立下了“孤魂碑”这块碑文。


1949年,全国解放。这位红军的战友都已经不在了,自己又找不到从事革命事业的证据,无法归队,只好留在了当地。每到清明便来到这坟头扫墓,扶着碑文叙述自己的喜怒哀乐,回忆红军时期的风风雨雨。老红军终身未娶,直到临终前才把守墓的重任交给了好友汪添华。汪添华老人便二十年如一日,每年坚持扫墓,风雨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