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辑推荐 > 城市视点 > 正文
专栏 | 填空题:在天愿作比翼鸟,在海愿作(?),请你来答
2020-07-08 16:31:33   浏览次数:1935



比目鱼,长得扁平,如鞋底、似长舌。在我的家乡台州有民谚,“鲜鳎鱼,扁叽叽,动刀还要先剥皮”,这一句民谚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说明它鲜美,二是说它长得扁平,第三说的是它跟剥皮鱼一样,吃之前先剥皮。


比目鱼的小名很多,在我们那儿,也叫玉秃、肉鳎、箬鳎、舌头鱼、邋遢鱼,这么多小名,说的就是学名鳎鱼,《临海水土异物志》说它,“形似牛脾,细鳞,紫黑色,一眼两目,相合乃行”,可谓观察入微。


比目鱼常年生活在水下五六十米深的海底泥沙中,它穿着素雅,如婢女,上侧褐色,底侧白色,在水底下,它有事没事摆动裙边的鱼鳍,把泥沙搅混,堆积在自己身边,让敌人很难发现。别小看比目鱼,它有变色龙一样的本领,可随时变换身体的颜色,变得跟周围的沙石颜色相似,是个狡猾的主儿。比目鱼小时候,眼睛也是长在两侧的,长着长着,眼睛就到一边去了。



春分时节,桃李争艳,杏花春雨江南,春色无边,春江水暖之时,比目鱼常从海底浮到水面,看看世界的纷繁美好。立夏,紫藤花开,青梅结子,从春分到立夏,比目鱼忙着生儿育女,它游向岸边和内湾泥沙底下产卵。等到西风烈时,游到深水区越冬,这个时候的比目鱼,清瘦少肉。


比目鱼的地位并不高,《南方异物志》称它是箬叶鱼,因它形似端午包粽子的箬叶,古人还把它叫作板鱼、泥鞋鱼、鞋底鱼、婢屣鱼,说它状如古人的鞋履,而且是奴婢穿的鞋子,《临海水土异物志》索性叫它为奴鱼。其实,在传统文化中,比目鱼的地位并不卑微,当年伍子胥大败楚国,吴王阖闾大喜过望,亲自下厨烹饪比目鱼,为伍子胥摆下庆功宴。比目鱼还有一个尊贵的名字叫王余鱼,也跟吴王有关,说吴王乘船行进在海中,忽闻追兵临近,把吃了一半的鱼倒入海里,没想到,这鱼竟然活了下来,故称王余鱼。古书《事物纪原》中道,“越王勾践之保会稽也,方斫鱼为脍,闻有吴兵,弃其余于江,化而为鱼,犹作脍形,故名脍残,亦曰王余鱼”, 说得煞有介事。闽南方言中,比目鱼叫“皇帝鱼”,想来跟吴王也有干系。在家乡的传说中,比目鱼的身份并没有那么尊贵,当年东海龙王为女儿招东床驸马,梅童鱼想当龙王的乘龙快婿,托哥们比目鱼去提亲,东海龙王嫌梅童鱼不自量力,恨比目鱼胡乱提亲,一记老拳下去,比目鱼两只眼睛都打到一边儿了。



古人觉得比目鱼是情种,总是成双成对,故视之为爱情的象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海愿作比目鱼,在地愿作连理枝”。《古小说钩沈》也有记载,东城池决口,鱼逃不掉,坐以待毙,好事者给它一面镜子,比目鱼一看到镜中的自己,以为自己是成双成对,于是双双离去。清代李渔有一部剧作,就叫《比目鱼》,说的就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文人雅士常借比目鱼抒发对爱情的向往,比如,“邻家船上小姑儿。相问如何是别离。双坠髻,一湾眉。爱看红鳞比目鱼”,唐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那真是千古的爱情宣言。


家乡有民谚曰:“六月鳎,抵陈鸭”。比目鱼其貌不扬,味道中规中矩,很容易泯然于众鱼,但它全身只有一根鱼脊骨,没有细刺,给老人孩子吃最好,不用担心被刺卡喉。到了农历六月,正是小暑大暑节气,这个时候的比目鱼,味道清鲜肥嫩,营养抵得过陈年老鸭。清蒸比目鱼时,鱼皮不用剥去,直接隔水清蒸就行,如果红烧,剥皮为宜,因为鱼皮胶质多,易粘锅。剥皮鱼的鱼肉细腻,尤其是鱼鳍附近的鱼肉,滑嫩极了。家乡还有香煎比目鱼,鲜香爽口,还有油炸鱼柳条,喷香酥脆。有些地方有“鳎食”的习俗,亲人远行,家人要清蒸比目鱼为远行者送行,以此祝福远行的亲人平安顺利,踏踏实实。



比目鱼常加工成比目鱼干,洗晒之后,冷气烘干,剪掉比目鱼的头尾,再剥皮去骨,就成了薄薄的鱼干。记得曾在一个秋天去浙江沿海的玉环岛出差,环岛公路边一张张的网帘上,晒着一排排整齐的比目鱼,如临兵列阵,真有王余鱼的气势。


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0年第11期

作者:王寒

编辑:毛婷

《杭州》杂志社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技术支持    浙ICP备09038607号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E座9F    办公室电话:0571-85175159    E-mail:hangzhoutpw@163.com
Copyright © 2017 Powered by www.pich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杭州杂志”

扫码关注“杭州图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