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辑推荐 > 城市视点 > 正文
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 | 推动“名校名院名所”建设,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2019-09-19 09:58:21   浏览次数:1980

【编者按】由杭州市委政研室组织开展的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每年一次,旨在全面反映党政系统调查研究工作成果,进一步推进党政系统调研工作,提升全市调查研究工作水平。获奖成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观点鲜明、材料详实、分析透彻。


       从9月6日开始,“杭州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将陆续刊登获得2018年度杭州市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部分调研报告,以飨读者。今日刊发2018年度杭州市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作品《关于推动我市“名校名院名所”建设的若干建议》(节选)。



2017年底,杭州市委印发《关于“名校名院名所”建设的若干意见》,启动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名工程”)。“三名工程”是杭州大院名校引进工作的“升级版”,也是杭州市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抓手,将为杭州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加快城市国际化发展、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提供有力支撑。自2003年浙江省启动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工作以来,杭州市虽然在引进共建的数量上全省领先,呈现出高校资源大幅增长、科研机构资源丰富、人才引进成效明显的特点,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如重数量、轻质量,重增量、轻存量,重引进、轻引导,重领军、轻团队,重“市长”、轻市场等。当前,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大背景下,需要密切关注国际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新动向,聚焦高端、对标先进、服务发展、防范风险,大力推动杭州市“三名工程”建设,通过引进培育一大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让杭州早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对标先进找差距,

持续放大高端平台聚才效应


    近年来,深圳、青岛在名校名院名所引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省内城市宁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名校名院名所对于任何城市来说都是稀缺资源,杭州要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建设,有必要对标深圳、青岛、宁波,吸收借鉴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集中精力引进好、培育好属于杭州自己的高端创新平台。


    对标深圳聚焦高端平台,打开国际视野。深圳在引进名校过程中,除了注重引进国外一流高校之外,还特别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杭州应重点抓好世界一流大学的引进工作,鼓励在杭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把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和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引进来,把以杭州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价值输出去。要重视“含金量”更高的本科教育,在引进方式上要避免合作双方“两头在外”,确保引进质量。


    对标青岛聚焦核心产业,打造数字高地。青岛在引进名校名院名所过程中,把众多国家级海洋经济领域高端院所吸引到青岛集聚,充分放大海洋经济优势。杭州应充分发挥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瞄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发展,设立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引进一大批国际国内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高水平科研院所和标志性项目,让杭州集聚起全国数字经济的高端创新资源,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对标宁波聚焦主动作为,加快项目落地。宁波在引进名校名院名所过程中,全市思想共识统一、行动步调一致,项目落地迅速。建议杭州进一步完善“三名工程”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通报全市相关工作进展,完善“一事一议”决策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引进工作决策及时到位。

 

强化顶层设计,

实现创新载体引进精细化管理


    “三名工程”项目财政投入大、培育周期长,引进工作应慎之又慎,建议强化全市统一领导,加大宏观协调和上下联动工作力度。


    优化项目引进机制和土地遴选机制。对市里确定引进的“三名工程”重点项目,应明确牵头市领导,成立项目工作专班,负责洽谈引进工作,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应形成合力,积极提供合适的选址地块,吸引合作方来杭落地。


    开展科学评估工作。建立完善一整套引进、建设、监管、淘汰等评价体系,加强对各区、县(市)引进共建创新载体的绩效评价,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出台引进载体分级分类扶持办法。对“三名工程”项目按照投资额度、建设规模等分级,按照项目类型进行分类,分级分类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扶持。


    帮助创新载体扩大融资渠道。通过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种子资金介入等方式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提升创新载体的生存能力。


    完善市区两级联动工作机制。要进一步畅通市区两级信息汇总沟通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常态化联系机制、项目风险评估机制、项目引进决策机制、项目政策叠加机制、项目绩效考核机制等,统筹推进市和区、县(市)“三名工程”项目引进相关工作,在最大限度规避项目引进风险的前提下加快项目进程。

 

保障政策持续性,

提升杭州对创新载体的吸引力


    系统性、连续性的政策保障体系,不仅对于已经引进的在杭名校名院名所来说至关重要,而且由于政策不确定性变小,潜在的引进对象也会将其作为吸引力大小的重要衡量标准。


    重视在杭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在杭高校和科研院所本身就是杭州“三名工程”建设的重要资源库,我们的视野不能总是拘泥于外地高校及科研院所,要充分挖掘在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与它们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交流,确保这些机构的发展始终与杭州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例如,目前下沙高校资源集聚度较高,可鼓励各高校建立成果转化机构,政府培育引进市场化运作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现高校创新要素的溢出效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明确“三名工程”中长期扶持政策。尽快制定出台“三名工程”关键绩效指标考核补助、重点项目竞争性经费补助、捐赠配套补助、社会资本参与“三名工程”贷款贴息等配套政策,落实专项经费,前期可在目前已引进的“三名工程”项目中先行试点。


    政府部门要做好“三名工程”项目的跟踪服务。着重做好引进前的参谋服务,引进中的难点问题解决,引进后载体的规范运作和发展服务,各部门通力合作,当好服务创新载体的“店小二”。对目前已经引进的名校名院名所,可考虑建立常态化的对接服务机制,关注它们的发展情况,支持它们的合理诉求。

 

完善创新生态圈,

激活名校名院名所市场基因


    完整的创新生态圈既包含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部门、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本身,也包含这些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这些创新主体与文化、政策、制度和服务平台等构成的创新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开放、包容、和谐、有序的创新生态圈中,创新主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鼓励建立应用型研究院,复制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发展模式。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的科研资源和品牌优势,通过建设研发平台、金融平台、创新基地,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发展模式,在研究院内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新生态圈,探索出的科研到产业的发展路径具备极强的推广价值。


    引进和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学习借鉴美国波士顿教育孵化器、GSV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成功的创新运作模式,着力引进产业资本进入创新链,引进和培育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或平台,创造条件使人才流、科技流、资金流、信息流真正能够流动起来,从而构建起一个有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生态系统。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孵化器、加速器、技术转移转化办公室为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建立名校名院名所行业联盟,加强“三名工程”项目内部交流。调研中,清华柔性电子与智能技术全球研究中心负责人提出,自身缺乏园区建设经验和对接渠道,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搭建平台,组织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地,就园区建设开展调研。


关注人才“夹心层”,

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


    当前杭州市的人才“夹心层”现象普遍存在于人才引进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工作脱节造成的。加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良性互动和高效融合,需要从单纯招商和引才,向“人、财、项目”整体引进的模式转变,在引进资金、项目的同时,引进人才、技术、品牌,达到引资与引智的“双赢”。


    兼顾人才团队。在引进领军型人才、高端项目的同时,能够将优惠政策覆盖到人才团队,整合部门资源形成政策合力,合理解决团队骨干成员的住房、落户、购房、购车、社保、医疗、子女入学等困难问题,提高杭州人才政策的精准度,妥善解决好引进创新载体的后顾之忧。


    扩大补贴范围。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生活补贴政策,在“三名工程”项目引进过程中,扩展到人才团队中引自外地的、同等条件的往届毕业生。


    争取先行先试。用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品牌,在科技领域积极创新和先行先试,稳步开展创新机制、科研管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扩大产业带动力,

打通成果转化的“任督二脉”


    成果转化既是“三名工程”成败的关键环节,也是“三名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切实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科研院所积极向市场靠拢,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造血”功能。


    将鼓励成果转化的科技政策整合到“三名工程”政策中去。加大市级科技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对“三名工程”项目承担国家、省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学科带头人工作室等,加大配套扶持力度,提高创新载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引导科研院所设立成果转化中心。鼓励在杭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要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利用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开展成果转化,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多科研、真创新、可转化、出效益,解决现阶段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科技成果创造与转化脱节问题。


    强化产城融合推动产业集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根据各区、县(市)产业布局情况有针对性引进“三名工程”,项目引进时即考虑根据项目特点预留转化空间,搭建名校名院名所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平台,在区域内部形成浓厚的科技成果转化条件和氛围,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本文节选自2018年度杭州市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获奖文章《关于推动杭州“名校名院名所”建设的若干建议》(杭州市人大选送),有删改


《杭州》杂志社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技术支持    浙ICP备09038607号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E座9F    办公室电话:0571-85175159    E-mail:hangzhoutpw@163.com
Copyright © 2017 Powered by www.pich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杭州杂志”

扫码关注“杭州图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