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辑推荐 > 城市视点 > 正文
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2019-08-20 09:42:21   浏览次数:2517

  7月30日,市委召开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周江勇同志代表市委常委会作了题为《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报告。以下为周江勇同志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这次市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持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究部署杭州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长三角南翼强劲增长极,为“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而努力奋斗。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作报告。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直来高度重视,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把“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亲自提议并推动建立了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等工作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谋划、亲自部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怎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根本性问题。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努力推动杭州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第一,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杭州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必须扛在肩上、抓在手中,为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高度,先后谋划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美经贸摩擦一波三折和经济发展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有利于打造我国发展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有利于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引领我国更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市域面积占长三角地区的4.7%,常住人口占4.3%,经济总量占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7.2%,完全有条件也有责任更好接受上海辐射、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核心引擎,更好发挥在浙江融入长三角中的“头雁”作用,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我们必须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深刻领会中央布局落子的战略意图,把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作为落实“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彰显杭州担当、贡献杭州力量。


  第二,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杭州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必须把握时机、抢占风口,更好地实现借势借力发展。现代城市的竞争既是单个城市的竞争,也是城市群的整体竞争。杭州区位条件得天独厚,是长三角的“地理中心”,沪杭宁、沪杭甬、杭宁合三大板块在杭州形成了空间上交汇。当前,杭州发展正处在城市能级的蝶变期、数字经济赋能的迭代期、破除传统路径依赖的阵痛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攻坚期、人民幸福感持续提升的考验期,迫切需要内生动力与外部赋能的交互作用,这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形成了历史性交汇。这两个交汇为杭州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上海的溢出效应更加明显。长期以来,以上海为龙头,上海与杭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成为常态。近几年,上海城市能级和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在世界城市排名中上升到第6位。“背靠大树好乘凉”,接轨上海将给杭州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二是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协同效应。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高端要素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南京、合肥、宁波、苏州等城市都各具特色、互补性强,有利于协同发展,形成优势叠加,提升整体竞争力。三是都市圈的共建效应。由杭州、嘉兴、湖州、绍兴构成的杭州都市区是我省四大都市区之一,在此基础上加入衢州、黄山两市形成了“4+2”体系的杭州都市圈。六个城市抱团发展、共同成长,将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城市之间的竞合态势越来越明显。我们必须把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扬长补短、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作为建设“一城一窗”的战略支点,借势借力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对外开放、产业升级、公共服务、旅游休闲等方面实现跨越发展,不断提高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第三,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对杭州干部的重大实践检验,我们必须直面挑战、担当作为,在区域合作交流中全面提高能力素质。区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来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在大家都处在新的起跑线上,谁看得准、动作快、下手狠,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而一旦错过机遇,就有被边缘化的风险。从长三角区域发展态势看,杭州发展既面临着上海超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也面临着周边城市的“洼地效应”,需应对的挑战是比较严峻的。一是高端要素配置能力受到挑战。随着上海城市能级的不断提高,对高端要素特别是龙头企业、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二是国际化能级空间面临挤压。由于临近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许多国际化资源在杭州落地布局就比较少,与成都、武汉等城市形成较大差距。三是部分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出现外流。随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周边地区产业空间大、生产成本低等优势进一步显现,我市企业外流的压力不断增大。四是公共服务供给扩面提质经受考验。近年来我市人口呈加速流入态势,许多人工作在周边城市,而生活在杭州,这是城市吸引力的体现,是好事,但也给我市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带来较大压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各兄弟城市见势早、行动快、力度大,采取许多重大政策举措,区域合作与竞争趋势更加明显。在主题教育中,前期我们还剖析了目标追求使命感、发展动能接续性、城市治理精细化、体制机制竞争力、党员干部精气神等五个方面反差。在“两头挤压”的夹缝中,面对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抓住时间窗口,强化主动作为的意识、提升融合发展的本领、拿出扎实有效的行动,既要防止“大树底下不长草”,又要避免“山坡中段不存水”,努力在新一轮区域合作与竞争的赛场上跑出好成绩。



二、准确把握总体思路,明确杭州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必须科学谋划、有序推进,提高整体性和协同性。总的是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根据“一极三区一高地”的目标定位,落实“四大建设”,坚持全市域全方位推进,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使杭州成为长三角南翼强劲增长极,为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紧紧围绕一体化。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实质是打破行政区划分割、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关键是推动体制机制的一体化。我们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打破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努力推动与长三角城市政策协同、规则协同、标准协同、要素协同,合力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要助推要素配置一体化。强化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协调衔接,加大土地等资源要素跨区域协同配置力度。参与推进跨区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加快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环境。参与建立统一的人才一体化评价和互认体系,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推动与各重点城市互建人才驿站,联合搭建长三角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各类人才施展才华。


  二要助推政务服务一体化。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专窗”建设,协同构建便捷有序的跨区域市场进入和退出通办机制,推动与长三角城市政务服务通办端口跨区域全互通、市场主体资质类信息跨区域全共享、审批结果跨区域全互认,实现长三角区域市场主体事项跨区域“全网办”“一窗办”“限时办”。


  三要助推标准体系一体化。开展区域标准一体化试点,协同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标准统一、信息互通、结果互认,进一步优化企业准入、产品准入、药品和医疗器械标准和准入流程,共同制定电商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积极争取更多特色优势领域标准国际化技术组织落户。携手推进信用信息跨城市交换、互认、共享,加大对第三方征信机构培育扶持力度,合力推进长三角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示范区。


  四要助推生态环保一体化。共同完善长三角环境监测网络,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协调机制,努力实现跨区域环境执法联动、环境风险应急联动、预警预报联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交易、生态信用奖惩、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等绿色价值实现机制,参与构建新安江流域、太湖流域等区域协同、互利共赢的生态补偿机制。


  第二,始终坚持高质量。长三角致力于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杭州必须成为南翼的高峰,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板块中走在前列。


  一要促进空间布局高水平。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规编制为契机,持续做好主城区“东整、南启、西优、北建、中塑”五篇文章,以钱塘新区引领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湘湖和三江汇流区块规划建设未来城市试验区,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全球数字科创中心,高品质推进大城北规划建设,加快之江文化产业带和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框架、优化格局形态,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二要促进产业发展高层次。坚持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形成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坚定不移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突破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支持和推动新零售等新模式新业态在长三角布局,加快发展以跨境电商为特色的新型国际贸易方式,把杭州数字经济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走高端、智能、绿色、协调的新型城市工业化发展道路,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的大平台,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三要促进人民生活高品质。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统筹好宏观上的战略协同与微观上的具体感受,多从企业和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在企业有需求、群众有期盼、社会有共识的高频事项上率先突破,让广大群众和企业得到更多实惠。特别是要加大民生领域同城化力度,既要主动上门对接一体化,积极推动杭州市民在兄弟城市享有更多的便捷优质服务,又要打开大门推进一体化,让周边城市居民到杭州也能享受同城待遇,拆掉城市之间“无形的门”。


  第三,充分彰显新魅力。与过去相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强调各扬所长、优势叠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和生态文明之都,这就是杭州相对于长三角其他城市最明确的城市定位和最明显的特色优势。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跳出杭州谋划杭州,立足长三角开展布局,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变劣势为优势,进一步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中更好服务全局、发展自己,当好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排头兵。


  一要精心守护“中华文明圣地”,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充分发挥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遗产的综合带动效应,厚植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优势。推出更多文旅融合应用场景,大力发展数字内容、影视演艺、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文创产业,不断丰富市民游客体验感、提升满意度。发挥世界旅游联盟总部城市优势,联合开展区域旅游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用好用足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加快实施外国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推进“双街示范”工程,打响优质旅游服务品牌。


  二要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彰显创新活力之城新魅力。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带动作用,以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为契机,充分激发创新动能,面向未来需求布局高端产业,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助推城市产业体系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推进全国双创示范城建设,整合创新创业资源要素,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响“数字杭州·双创天堂”的城市品牌。加快构建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攻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杭落地。


  三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大花园”,彰显生态文明之都新魅力。深入推进拥江发展,着眼杭州全市域,聚焦主轴钱塘江,统筹美丽城区、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聚力保护生态屏障,实施钱塘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建成投用千岛湖配供水工程,因地制宜建设沿江生态绿道。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保卫战,全面落实“八项清零”任务,推动建设杭州大湾区国家湿地公园,切实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加快建设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切实守护好“一湖清水”。


  第四,做强做大都市圈。都市圈是城市群的主体和硬核,长三角一体化首先是都市圈的同城化。过去,杭州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主要是以城市为单位的个体融入;现在,我们将以杭州市域为主体,加快整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实现以都市圈为单位的集群融入。要坚持长三角一体化推进的、杭州都市圈先行一步,长三角一体化探索的、杭州都市圈先试起来,在设施全网络、产业全链条、审批全窗口、环保全流域、民生全卡通、资讯全流通等方面加快突破,力求率先实现都市圈内人才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便捷流动。


  一要强化全市域统筹协调。长三角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杭州市域范围首先要加大统筹发展力度。杭州1.68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仍然存在着发展碎片化、工作碎片化、政策碎片化等问题,一体化发展水平还不够高。要落实“全市一盘棋”,理顺市与区县(市)财政体制、规划管理体制等体制机制,深化“六大西进”、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等工作,探索建立全市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等成本共担、利益共享、争端共处机制,推动新四区和三县(市)进一步融入主城区,加快形成体制机制统一高效、要素流动顺畅有序、基础设施通达便捷、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的市域一体化格局。


  二要优化杭州都市区联动互融。杭州都市区是我们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基本盘。要认真落实与嘉兴、湖州、绍兴达成的合作协议,在发展规划协同联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深度对接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加快提高同城化水平。要建设杭嘉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以临平新城、余杭经开区、钱塘新区、海宁长安—许村等区域为重点,加快开发余杭海宁合作区块,推动形成一体化城市建设空间,打造沪杭战略通道上重要节点和长三角跨市域同城化发展示范区。要建设杭湖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聚焦余杭—德清—安吉,以塘栖—雷甸等交界地区为切入点,协同保护下渚湖、东塘湿地生态系统,共同保护开发塘栖、新市等古镇,打造城镇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示范区。要建设杭绍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以萧山—柯桥—诸暨、钱塘新区—滨海新区—萧山益农等区域为重点,逐步建立一体化交通体系、产业体系、城镇体系,打造杭绍发展新高地。


  三要深化与衢州、黄山合作交流。在做强都市区基础上不断做大都市圈,是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我们要持续深化同衢黄两地在各领域的互动联系,推动都市区资源向都市圈辐射拓展。要加快构建钱塘江生态经济带,以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和兰江“黄金水道”为纽带,协同发展集运动休闲、健康养老为一体的幸福产业集群,支持未来科技城衢州园等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开展浙西综合性教育园、大学城、医养小镇共建,全力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要加快建设杭黄省际旅游合作示范区,以杭黄高铁、杭徽高速沿线地区为重点,以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天目山及清凉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联合培育沿线旅游新产品、新业态,联手打造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


  第五,服务借力大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上海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上海发展得越快,杭州借势的平台就越大;对上海服务得越好,杭州面临的机遇就越多。杭州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必须把准政治站位和城市定位,把服务和支持上海打造全球卓越城市摆在突出位置。当前上海正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等“五个中心”,有序疏解非大都市核心功能。我们要坚持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力发展,研究把握上海的发展趋势,精准对接上海的发展需求,主动承接上海的辐射效应,取上海之长补杭州之短,使杭州更好利用上海这个大平台壮大自己、链接全球,以更优服务实现更好接轨。


  一要强化创新产业服务对接。我们要推动在沪名校名院名所与杭企建立定期对接机制,积极推进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浙江创新院建设。对接推动“张江研究+钱塘新区智造”,形成“上海科研溢出+杭州智造落地”产业转化模式,加速集聚高端科创资源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设立沪杭生物医药合作园区,加强沪杭在创新药物研发、生物制药和智能医疗设备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合作。对接共建“双创”紧密合作机制,鼓励杭企到上海建立研发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支持上海高校联盟在杭建设众创空间,实现研发成果两地共享、产业化项目两地共推。


  二要强化对外开放服务对接。我们要全面对标上海营商环境,加强世界银行样本城市迎检评估经验交流,共同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办好浙江国际进口博览会,探索在上海举办杭州博览会。加强两地临空经济示范区合作交流,加快与虹桥商务区合作,共同打造长三角海内外商品集散中心和展销平台。


  三要强化金融科技服务对接。深化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精准对接上海科创板和资本市场,深化上交所杭州基地建设,探索在杭设立上海金融服务综合体,吸引上海大型金融机构、金融总部在杭设立研究机构。支持杭州金融科技企业、私募基金等在沪设立办事机构、飞地孵化器、引导基金,推进杭州金融科技行业与上海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共同优化长三角企业全生命周期资本市场服务,共同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力争形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杭州金融科技中心”良性互动、错位发展格局。


  第六,深度融入长三角。融入长三角就是融入一个拥有2.2亿人口的大市场、融入一个高端资源集聚的大平台。我们要坚持在深度上做文章,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合作联动,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各种合作模式,共拓发展空间、共享发展红利。


  一要助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构筑与长三角中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为目标,持续推进“5433”现代综合交通大会战,争取加快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铁路、公路、机场、港航协同发展。要提升杭州高铁枢纽功能,推进铁路南站投用,加快铁路西站枢纽建设,协同做好湖州至杭州西至杭黄铁路连接线、商合杭、杭临绩、沪乍杭铁路、宁杭高铁二通道、杭衢、金建高铁以及杭绍、杭海、杭德等城际铁路建设,积极审慎开展沪杭磁悬浮项目规划研究,推动城市轨道快线、城市轨道普网、市域轨道多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中心城市。协同推进沪杭甬、杭绍甬智慧化高速建设改造以及宁杭二通道、千黄高速、临金高速等建设,谋划建设杭淳开、钱塘新区环线高速,联合实施以打通“断头路”“瓶颈路”为重点的公路畅通工程,对接推进跨市域毗连地区一体化公路客运网络建设,率先在都市区实现公交化客运服务。全面推进萧山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积极拓展国际航线网络,支持建德航空小镇打造覆盖长三角重要城市的通航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空铁一体化发展,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核心机场。协同推进运河二通道建设,联手打通京杭运河、杭甬运河、钱塘江等航道,加强钱塘江港区与宁波-舟山港、乍浦港接轨,提升内河航道集装箱运输能力和出海便利化水平。


  二要协同推进跨区域廊带建设。主动对接推进G60科创大走廊建设,深度参与G60产业联盟。共同推进杭合创新带建设,加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要科创载体的对接与合作。合力建设杭绍甬城市连绵带,携手打造世界级创新发展大走廊和“四港”联动物流大枢纽。协同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共同构建布局合理、协作紧密的绿色产业体系。共保共建大运河文化带,实施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整治工程,共同打造最具诗画韵味的江南水乡之旅。携手推进“名城名湖名江名山名村”风景廊道建设,争取串联上海、杭州、黄山三地旅游资源,协同加强梅城、塘栖、龙门、新市、乌镇、南浔、周庄等古镇旅游品牌的保护开发,努力推动项目共建、设施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创,共同打造世界级黄金旅游风景线。


  三要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积极参与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加强各级各类学校跨区域交流合作,共推优质院校联盟,吸引更多长三角“双一流”高校来杭办学或与本地教育机构结对共建、联合办学,大力支持杭州师范大学等市属高校“创一流”,支持杭州知名高校和基础教育学校跨区域办学,共同把长三角打造成亚太地区教育高地。协同提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在长三角城市间转移接续的便利化水平,逐步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积极推进跨区域医疗共同体建设,争取建立跨区域急救办法,共同打造健康长三角。深度融入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联盟,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在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文化研究和旅游客源互送等方面的合作,推动文化、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逐步共享,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文化旅游一卡通。


  四要协同推进社会治理。发挥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公证处等示范效应,联动实施网络空间治理。联合开展重大法治问题攻坚,加强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合作,探索“互联网+执法+信用”监管模式,联手建立“长三角司法链”。围绕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推动人口信息等管理系统互相开放,探索搭建长三角区域间转积分和转户籍通道。健全共融共通的智慧安保工作体系,完善社会治安联勤指挥体系,强化重大案事件联防联控,推动防灾减灾一体化、同城化,协同开展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深化平安边界创建,切实筑牢安全防线。



三、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点攻坚项目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若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形成示范效应。我们要紧紧抓住项目这一“牛鼻子”,大力实施一子落而全盘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项目,力争早出成果、多出成果。近期,要重点实施以下十个方面的项目:


  一要持续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数字经济要实现二次攀登、继续走在前列,必须持续推动“三化融合”。近期要重点在5G商用和产业化上实现突破,推进“5G+四基”产业发展,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领域等产业配套和创新能力,加快5G基站站点建设,拓展5G应用场景,推进5G创新园、创新谷等产业平台建设,努力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聚焦“城市大脑”、未来社区、智能亚运、工业智联网等应用场景,加快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小镇建设,参与建设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联盟,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围绕“跨境电商全国第一城、全球第一流”目标,加快“数字口岸”建设,提升大通关一体化水平,建立公共质保平台,支持各类跨境电商平台在杭落户、做大做强,实现更高水平的“买全球、卖全球”。支持加快eWTP秘书处实体化运作,争取建设eWTP全球采购中心,增强在新型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谋划数字自由贸易区试点。


  二要不失时机地实施“新制造业计划”。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如果制造业发展不好,就会成为城市的硬伤。要坚持做大做强本地企业和引进“大好高”制造业企业相结合,引导和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改造提升,千方百计留住杭州的优质企业,持续加大招大引强力度,培育形成一批能够支撑杭州未来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和大企业大集团。要谋划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十百千亿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总量、新引进项目投资额“六倍增”计划,争取上市工业企业实现新突破,三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每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以上。要充分发挥钱塘新区、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主阵地作用,健全市域内企业正常流动信息平台和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滨江与富阳特别合作示范区,推出一批企业升级园,为工业企业和“双创”成果转化提供空间支撑。要坚持保总量、促增量、提质量,确保全市工业用地总规模保持在300平方公里,每年出让的工业用地占年度出让土地的比例不少于30%,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建立产业与地价联动试点,确保杭州工业用地价在长三角的合理水平;整合产业基金,做强市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组建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优化制造业规划布局,创新集成我市制造业激励政策和精准扶持体系,建立工业企业全市范围无障碍流动机制,试点龙头企业政府驻企代表制度,切实培育好留企引企的肥沃土壤,争取打一个杭州制造业的“翻身仗”。


  三要持续实施“城市国际化计划”。深入落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联动高水平筹办2022年亚运会,完善国际化软硬件服务设施,强化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供给,提升市民国际化素质。高水平推进杭州国际产业合作园和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建设,做强硅谷钱塘中心等海外孵化器、人才驿站,支持龙头企业在外设立研发机构,构建全球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更好地集聚全球优质资源。积极争取实施外国人永久居留、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出入境便利服务、留学生就业等长三角区域最新优惠政策,加快提升国际化教育、医疗、社区等公共服务能力,规范路牌标识,力争在提高国际人才和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上取得新突破。发挥“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牵头城市作用,不断扩大国际城市、国际院校“朋友圈”,全力办好西博会、云栖大会、2050大会、国际动漫节、“杭州国际日”和2020杭州AIPPI世界知识产权大会等会展活动,积极引进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会展项目,努力打响国际会展之都赛事之城品牌,持续提升杭州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四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领营商环境建设。营商环境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城市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营商环境的竞争。要以列入世行评价样本城市为契机,对标国际国内营商环境一流城市,加强政策系统集成和制度创新,在促进投资、服务企业方面采取更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费用,优化投资项目全程服务,建立全周期跟踪服务机制。要深化法治杭州建设,出台涉企执法监管“负面清单”,探索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要扎实做好减税降费工作,切实降低创新创业的时间成本、商务成本和制度成本,打造成本的洼地、投资的高地。


  五要探索建立跨区域特色小镇。充分利用上海的创新、人才资源和开放政策,在上海境内建设沪杭梦想小镇,打造在沪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平台、杭企在沪研发的新基地、杭州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依托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在合肥设立合杭梦想小镇,打通项目异地孵化落地渠道,打造杭州市外重要的技术策源地和高端人才驿站。在钱塘新区设立长三角小镇,推进各类改革试点集中落实、各类扶持政策系统集成、各类创新举措率先突破,建设上海高校联盟众创空间等载体,在产业、科创、会展赛事、公共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对接上海等长三角城市高端要素,打造杭州“新浦东”。


  六要做强做优“城市大脑”品牌。完善“城市大脑”顶层设计,开发实施更多有利于城市治理和惠民的应用场景,探索建立市场化投入、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推动多部门、多区域之间协作开发。充分发挥示范效应,扩大“城市大脑”应用范围,协同推进数据资源共享、算法服务平台共建,促进5G、IPv6以及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在长三角率先商用,共推长三角人工智能平台等数字化重大项目建设,探索建立与长三角其他智慧城市建设的协同服务机制。发挥市场力量,加快推进“城市大脑”产业化,以“城市大脑”模式输出为载体,培育壮大一批数字企业。


  七要共同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严格遵守《世界遗产公约》,高水平做好西湖、大运河、良渚三大世界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利用工作。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为核心,加强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遗址群的合作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共同挖掘好、梳理好、阐释好蕴藏在遗址文物资源中的文化基因、文明记忆、民族精神,共同守护好良渚这一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不断提高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都市区协同申遗力度,联手深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钱塘江文化挖掘,推进南宋皇城遗址、钱塘江古海塘等项目申遗,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串珠成链,共同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


  八要建设美丽中国大花园的示范区。加快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探索符合饮用水源地实际的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幸福路径,构建以水功能区保护为主体的国土空间规划、系统保护、环境治理、生态经济和合作共保体系,严格落实千岛湖保护法规制度,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推动建立执法互助、监测互动、信息互换、奖补互挂和江湖联保、应急联动、示范联创工作机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坚定不移走“两山”发展路子提供示范。


  九要持续擦亮“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金字招牌。最具幸福感城市是杭州在长三角城市中的鲜明标识,必须倍加珍惜、持续擦亮。我们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深化“美好教育”“健康杭州”建设,切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全力抓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垃圾分类等“关键小事”,积极助推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实现长三角“一证通”,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要推动优质公共服务扩面提质,加强人口、空间和公共服务协同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加快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杭州更加宜居宜业。要着力降低生活成本,深化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加大人才房、“蓝领公寓”等建设力度,健全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弘扬城市人文精神,巩固拓展“礼让斑马线”等成果,推广桐庐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经验,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和包容度。


  十要着力打造长三角南翼“人才特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落实“人才新政”,在未来科技城开展试点基础上推进“人才特区”建设,让各类人才到杭州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大力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对人才的吸附效应。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制定实施企业引才补贴奖励政策,提高人才引进的“匹配度”。持续创新引才机制,学习借鉴上海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等先进经验,在努力优化创新创业便利性的同时,不断提升人才综合生活环境。加快浙江人才大厦建设,推动长三角人才柔性流动,打造辐射全省的科技孵化器、人才高地和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全省各地人才引育留用。



四、凝聚担当实干的强大合力,推动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全市上下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切实加强领导,迅速行动起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各项工作,确保一抓到底、抓出实效


  一要坚持全市域动员。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统筹指导作用,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各专题合作组要发挥专项领域的牵头作用,群策群力做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加强上下沟通、左右协调、前后衔接,形成运转有序、协调有力的工作格局。区县(市)和相关市直部门要担负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体责任,凝心聚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二要坚持全链式对接。制定实施杭州市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以及各专项领域的行动计划,强化规划衔接和工作协同,形成科学合理的行动计划体系。密切与省发改委、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和中央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各个层面的对接,及时了解最新部署要求,及早谋划工作举措。积极跟踪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动态,主动做好与国家专项规划的衔接。强化与长三角相关城市的沟通联系,建立健全重点领域和重大政策方面的沟通协调机制。


  三要坚持全社会参与。结合“走亲连心三服务”活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特别是龙头企业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性。发挥专家智库的作用,成立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一批智库单位,加强城市间智库交流,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运用新媒体、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四要坚持全方面保障。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重要内容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力提升干部队伍专业素质,加快打造一支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干部队伍。探索建立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人大、政协工作协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立法保障、执法检查作用,更好发挥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作用。建立健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统计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清廉杭州”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同志们,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展现担当,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长三角南翼强劲增长极,为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努力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窗口而不懈奋斗!


《杭州》杂志社 版权所有    开创网络 技术支持    浙ICP备09038607号
地址:杭州市解放东路18号市民中心E座9F    办公室电话:0571-85175159    E-mail:hangzhoutpw@163.com
Copyright © 2017 Powered by www.pich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杭州杂志”

扫码关注“杭州图片网”